幼兒生命教育

2011081813:47
好ㄇㄨㄟˇ的 (2歲11個月26天)

 



好ㄇㄨㄟˇ的很會類推適用。大約兩歲半的時候,馬麻開始教好ㄇㄨㄟˇ的認識家人的名字,把馬麻的把拔是你的阿公,你的阿公叫郭XX。幾次以後,好ㄇㄨㄟˇ的反問馬麻,那把拔的把拔叫什麼名子?? 我回答他說叫吳XX。然後他會問,那把拔的把拔在哪裡呢?? 我只好跟他說,他在把拔小時候就過世了,去當天使了。
 
好ㄇㄨㄟˇ的常常問馬麻,我是你生的麻?? 那你是你馬麻生的麻??? 有一次經過婦產科,好ㄇㄨㄟˇ的更特地問馬麻說,我是在這家醫院生的麻??? 馬麻有答應好ㄇㄨㄟˇ的,要帶她去看她出生的醫院,跟幫忙接生的醫生叔叔。

然後阿嬤有一次,跟好ㄇㄨㄟˇ的講起,阿嬤小時候家裡小狗小花的故事,講道小花失蹤了,可能是被壞人抓去宰來吃掉了。好ㄇㄨㄟˇ的一直記得小狗小花的故事,不但問馬麻可不可以養一隻小花,日後還特地問阿嬤說,小花有沒有當媽媽呢? 她的小寶貝有長大麻??

前兩天,好ㄇㄨㄟˇ的問馬麻一個問題,馬麻你將來也會死麻?? 馬麻發現,好ㄇㄨㄟˇ的不是聽過就算了,是真的有在思考這些問題,原來好ㄇㄨㄟˇ的生命教育,早就已經悄悄的開始了…….

發現一般學者認為,約4歲可以開始進行幼兒生命教育,有點煩惱好ㄇㄨㄟˇ的在 2歲半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死亡這個議題,會不會太早~~ 但是也無可奈何,因為畢竟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去發掘的。當把拔馬麻的,只能努力配合他略快的腳步,想辦法用他能理解的語言,去解釋生命的開始與殞落。或許很快的馬麻就要面對,「什麼是死了?」、「人死後要去那裏?」、「我會死嗎?」、「如果爸爸媽媽死了,我該怎麼辦?」這些很難回答的問題,所以認真地查了一下資料。

參考吳鳳技術學院幼保系的賴媛姬助理教授的文章,


幼兒的早期經驗對於幼兒如何覺知其自我(self)及這世界具有重大影響 (Ledezma, 1994),同樣地,在如何處理親人喪失的事件上,幼兒的早期經驗也是影響幼兒能否對生命及未來生活建立健康心態的基礎 (Wolfelt, 1983)。與其讓孩子透過不當的媒介獲得偏差的死亡觀念,不如引導他們從正確的角度去探知死亡的真實面貌,因此建議,面對死亡和殘缺既是幼兒生命教育中無可迴避的課題,則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自不應從幼兒的課程中被遺漏。
  1. 「當孩子仍享受純真快樂的童年時,您不必急著和他談論嚴肅的生死大事;一旦孩子有了死亡方面的疑問,就應予以正面的回應。」 (引自余安邦,民90,頁70)
  2. 「兒童其實是藉由一次次的對話,揣測成人內在對生命的感受,同時也在建立他自己的生命觀」(鄭小慧,民92,頁41)
在文章中,還列出幼兒生命教育的重點如下,馬麻看了後很頭痛,這些問題連大人都很難面對,要怎麼跟一個三歲的大姊姊說呢??
  1. 死亡的本質與意義
    1. 生命的過程及循環
    2. 死亡的禁忌
  2. 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
    1. 兒童對生死概念的發展
    2. 了解並照顧瀕死(dying)的親友
    3. 瀕死的過程與心理反應;
    4. 死別喪慟與哀傷
    5. 為死亡預作準備
    6. 文學中及藝術中的死亡描寫
    7. 孤兒的心理調適
  3. 對死亡及瀕死的處理和調適,對兒童解釋死亡。
  4. 死亡的超克及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思索。